欢迎来到熙峰头条

熙峰头条

论坛实录|解码‘专精特新’,是隐形冠军还是未来先锋?

时间:2024-05-09 07:14:15 出处:休闲阅读(143)

专题:第25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_中国高新技术论坛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周平军,论坛深圳烯湾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李然,实录深圳市普渡科技有限公司品牌传播及国际营销负责人张园,解码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专精烯旺石墨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益民,特新深业资本(深圳)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邹维,隐形深圳福田新一代智慧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利民与至顶科技CEO兼总编辑高飞围绕“解码‘专精特新’,冠军是先锋隐形冠军还是未来先锋?”展开对话。

  以下为对话实录:

  高飞:我们在今天最后一个环节谈专精特新,论坛和大会主题非常契合。实录今天的解码大会主题是“新时代、新技术、专精新经济”,特新这三个词和专精特新是隐形紧密关联的。这个词大概诞生于10年前,冠军当时大家可能还没有关注到,但是这十年之后,专精特新变得越来越热,越来越火,特别是去年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热词、政策热词,甚至是招商热词。从新技术来说,很多专精特新企业都是新兴技术企业。最后一个新经济就更不用说了,专精特新企业不仅是招商的热门对象,它衍生出来的经济价值也非常高,以深圳为例,去年就出台了30多个政策来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所以今天我们就邀请了6位“政产学研用”产业链上的专家来跟我们一起探讨:专精特新,是隐形冠军还是未来先锋。接下来就让我们请出6位专家和我们进行对话,掌声有请。

  下面,我们就直接从提问开始。提到专精特新一共是四个字,它背后有没有一个共性的主题,也就是它的共同内涵?第二个问题是,国家这几年为什么如此重视专精特新,把它作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一个有力推动的抓手?我想问一下周主任,为什么我们国家把专精特新看得这么重,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请您给我们破题。

  周平军:感谢主持人,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就专精特新跟大家做一个交流。专精特新应该是我们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优秀代表,大家知道,我国中小企业有5000多万,但怎么样来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就需要一批优秀的中小企业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经过这几年培育和发展,应该说成效比较显著。我们已经培育了大概1.2万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也有十万家,这批企业应该受到社会各界、国家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目前这个阶段发挥其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首先是我们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的推动者,专精特新一个鲜明的底色就是创新力极强,而且这几年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我们面临的一些挑战,在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这一批专精特新发挥了强链、补链、固链的作用。我们国家这几年推进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很重要,要创造有效的供给来拉动有效的需求,这批企业某种程度是代表着一种创新的市场需求。而且这批企业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突出代表,一个新产业的诞生推动着我国经济的优化、转化和升级。

  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实行内外双循环的发展战略,更重要一点,我们在更高水平上要实现动态平衡,就是需要在内外循环节点上打通,这批企业也很好地发挥了作用。

  所以我们看到这批企业,确确实实是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在我们国家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我国新型工业化,甚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批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

  高飞:周主任简短的几段话特别凝练。我理解就是专精特新企业可能是中小企业,听起来它只是规模比较小而已,但是身上的担子一点不小,发挥的作用一点不小,外放效应是非常大的。

  第二个问题有点难度。我和很多人交流过专精特新企业,他一听知道它大概是什么方向的,专业、精、创新等等,但是它一共有四个字,所以就想问问专精特新的企业,他们觉得背后哪个字最重要,哪个字最能代表专精特新的内涵,所以我就把这个问题问给一个专精特新企业,我问一下李总,在您眼中这几个字哪个字最重?

  李然:对于我们这种材料企业来说,可能“新”才是我们发展的源动力。“新”其实在定义上来说它就是新颖化。我们是一家做碳纳米管的企业,它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如何将它导入到更多的应用里面去,让它真正发挥出最大的优势,让更多的企业能够体会到碳纳米管对于他们带来的产业革新、产业升级,这是我们的一个使命。因此我们公司在研发,在如何将碳纳米管进行产品化方面开发新技术,引入新工艺,从而开发新产品,这个是我们一直以来做的事情。

  高飞:也就是说创新是使命,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是他们的产品和赛道是占据了一个新的领域,有别于其他既有供应商的角色是最重要的。这么看来,专精特新的最后一个字是最重要的一个字,前面是点缀,后面是点睛。

  刚才李总也谈到了,专精特新企业要把技术用于产业的变革,这就涉及到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很多企业擅长创新,就是做技术,但是他可能不擅长做产业化、市场化,这是很多专精特新企业在早期的时候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接下来的问题想请胡总谈一谈,很多企业在做完创新的第一步,从0到1之后,怎么实现从1到10,从运营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有没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

  胡益民:谢谢主持人,其实我们真的有一些感想。我们作为一家新材料的企业,做的是石墨烯的产业,做的是细分的方向。我理解首先需求要明确,我们做任何的创新都要能解决确实存在的需求,不管是国家大层面的需求,还是老百姓层面的各种需求,这是最重要的。

  再一个,跟专精特新的特点也有关系,我们在把技术往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此前没有预想到的问题,比如我们做石墨烯新材料的生产,从诺贝尔奖的光环下,也就是2010年的事情,到现在不过13年时间,我们把这个材料从实验室的成果到工厂里头能够生产出来,这十三年多的默默无闻,要能沉得住气,这很重要。需求很明确,我们知道诺奖的材料背后肯定会撬动起巨大的需求,肯定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我们也知道再好的东西一定是在工厂里面生产出来,不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所以,我们有需求,我们也知道需求在哪里,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坚持下来,那可能今天就不是专精特新的企业了。

  第二个,把技术在做产品应用的过程中,通常会经历很多不同的阶段,一个是实验室的技术成果,一个是产学研用的结合产品,这个特色很鲜明,这也是创新型企业共同要经历的阶段,但这个阶段真的很艰难,在我理解这几点都很重要。

  当然,我们现在的创新氛围,大环境都很好,气氛也很好,但是全国1.2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其实从整个企业体量来讲是很小的部分,大部分创新可能是在途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没有走到最终成功的一天,我们在做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都有这个思想准备。

  高飞:也就是说这事好像没有什么捷径,得问题导向,不能关起门来做研发,得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才行。

  胡益民:对,那是肯定的,首先我们一定要目标明确,在创新的路上,前面没有人带领,完全靠自己去摸索,但是在茫茫宇宙中,总得有一个东西在指引我们。

  高飞:只能是内心的,不是向外的。

  胡益民:可能是企业家的战略眼光,也有可能是科学家的眼光,但是不管怎么说,都要有一个灯塔指引我们,要耐得住,还要有持续的投入。

  高飞:您对专精特新四个字选哪个字?

  胡益民:其实我认为专精特新四个字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高飞:我接下来的问题问邹总,关于投资方向,很多专精特新企业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从投资角度而言,到底怎么衡量一家企业的价值?是看它的核心知识产权、还是后续的市场,还是都看?请您给我们一个投资的方向。

  邹维:我是来自投资机构,我们主要做生物股权投资,也是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支持者。我们评估一些专精特新企业,包括核心知识产权,未来的前景,从我们实践的角度来看,主要还是看未来的一个前景,基于投资人对于这个产业的理解,包括未来的一个趋势的判断去做一个整体的分析和评判。实际上我们也接触到很多有知识产权的企业,特别是高校出来的,但是可能有一些知识产权存在落地比较难、后面的产业化、市场空间比较难打开的问题。所以我们还是看这个企业,一方面是未来的趋势,第二方面是整个团队配比情况,能不能进行产业落地,能不能进行大规模市场推广。可能有些行业比较特殊,像生物医药来说,可能这个产品只要有一个核心的疗效,就可以被称为专精特新企业,但是后面的大规模生产,包括一些市场推广,可以交给一些专业的人去帮他做这个事情,所以每个行业有不同的情况,对生物医药来说,就要看它的核心疗效,包括未来适应症的变化。最近大家讨论比较多的生物医药、减肥药、抗抑郁药等等,这就是市场未来前景的判断,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需要减肥,需要精神愉悦,所以这个未来的市场空间非常有想象力,不仅仅是看一些论文。

  高飞:我上周的朋友圈至少有三个人安利了减肥药,介绍效果,讲自己的经验,所以这个市场的空间和投资非常重要,要有一个核心技术把这个市场撬动起来。

  下一个问题问谢总。我们今天在深圳,深圳有大量的专精特新企业,我想问一下,为什么湾区或者深圳这个区域能吸引这么多这样的企业,它背后的区域引擎是什么,您给我们解答一下。

  谢利民:主持人的问题很宏观,我只能用微观的角度来回答宏观的问题。首先我介绍一下我们的园区,对我们这个载体有一个认知。我们是一个产业园,跟在座的嘉宾的主体性质不太一样。

  我们承载着园区企业的发展和物理空间,从我们对于产业的理解,或者说从产业集群的理解来看,我把这个问题转化一下,到底深圳的优势和魅力在哪里,我觉得有几点。

  第一个,我个人的理解是从整体的制度优势上,这一点是非常宏观的,而且直接决定了我们在市场,在产学研技术,在产业化的先导性的优势,因为有制度的灵活性,有制度的支撑,才能促进整个的深圳的电子信息化产业的发展,这一点比较关键。

  第二,大家到过国内国外很多的城市,会发现深圳还有一个特质,就是搞钱。但是搞钱并不代表是负面或者是否定,更多的是说如何通过打造这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深圳的市场渠道,通过深圳与海外的链接,包括现在河套地区出来之后,包括和港澳这样的一个联动,如何把这样一个技术引进来,实现我们的技术优势,这样的天然优势可以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最近我见过有一家企业刚刚把总部从北京搬到了深圳,我问他为什么要从北京搬到深圳?北京是政治中心,你有大量的政策,大量的资源。他说深圳的魅力在于生态链很完整,他是做智能硬件的企业,在华强北、宝安、福田、龙岗可以找到大量上下游的配套企业,包括一条龙的制造产业链条,都可以链接到。同时深圳的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深圳聚集了大量的软硬件人才,尤其是硬科技的人才,通过这样一个资源的整合和优势,可以极大地促进企业在研发端的投入,研发人才基础的研发端有一个很大的产出。所以综上,大家可以看到,深圳的魅力在于,按照波特的理论,无论是从政策、市场、人才、产业协同,当然深圳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服务,都具备了,因为这样一个天然的条件或者是后发的机制生成,可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到深圳,来到我们大湾区发展,我觉得这是它的核心根基。

  高飞:您的回答已经很宏观了,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

  最后一个问题就问到张总,第一轮的最后一个问题,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咱们的题目是隐形冠军还是未来先锋。最早有些人谈专精特新的时候会想到德国的概念——隐形冠军。我们接触了很多专精特新企业之后,发现他们其实不想当隐形的冠军,某种程度上也需要被产业所知道,在产业链和公众层面被认知才是未来先锋,我想问张总,对一个技术内核的公司而言,怎么把品牌和技术两件事情同时做大做强,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张园:各位嘉宾的发言对我来说很有启发,首先这个问题问我非常合适,我是做品牌传播的。我结合一下普渡这家公司的情况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普渡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商业服务机器人公司,在今年7月份入选了专精特新。之前我看到一个数据,截止到2022年,基本上专精特新名单上的企业平均年龄是十几岁的样子。作为一家成立了7年的公司,普渡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小巨人。从长期主义来说我们有非常长的路要走,我们怎么样让品牌和企业被大家看到,这是重要的且长期的问题,需要一直努力。

  我们的特殊情况是在于普渡是一个在海外销售占大头的公司,可以说是中国新制造出海的小先锋角色,所以品牌在国际市场的传播又会面临新的挑战。所以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不止是怎么样让一个技术公司或者是以科技驱动的公司品牌如何让大家更加熟悉,还包括中国出海公司、创业公司如何在全球市场上更好展现风貌。这个事情很复杂,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以“出海”为主题进行更多的讨论。

  普渡现在主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继续加大对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投入,这是很重要的一块,因为本身技术是我们的护城河,刚才投资人也讲到这一点。我们在今年5月份入选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WIPO的前25强,这对成长型的公司很不容易的。我也很同意另一位嘉宾提到的专精特新在“新”这一点上是很重要的。第二点是产学研的合作,这也是很有效将我们的产品和品牌带到更多更垂直的人群受众面前的一点。普渡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邮电大学、华南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加速成果转化,让这些成果可以从技术变成产品,到大家的视野当中。第三是和我们的特性有关,我们是出海企业,我们要做很多本地化的探索和传播,这个确实是很大的命题,因为我们的产品在60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每个区域都有所不同,但是本地化的探索会让我们看到一些新的可能性,它跟中国的场景和传播还是有一些区别度,所以在这个程度上来说,反向会给到我们更多的关于产品,关于行业的一些新的见解,一方面可以为我们自己在创新上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外一方面也确实能够让我们的产品和技术,包括品牌更好地展现在全球的消费者和客户的视野面前,大概是这三个方面。

  高飞:有的时候既要全球化,又要本地化,特别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扩大品牌的声量。刚才演讲的嘉宾提到,中国的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上没有那么突出,实际上我们在这里做了很多工作,我们的产学研合作很早就开始了吗?

  张园:我们确实是一个年轻的企业,16年创立,17年推出第一款产品。这两年也在加快进行合作,普渡也赞助了很多机器人相关的大学生比赛,因为我们相信他们是这个行业未来的新鲜血液和生力军,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和学生、学校和机构互动和共创。

  高飞:接下来第二轮问题谈谈企业发展问题。第一个问题想问邹总,关于专精特新企业的管理问题,因为很多创新企业往往是科学家创业,或者是技术专家创业。从您的投资角度来看,这种企业创业的特点是什么,比如它的优势或短板,您有什么观察?

  邹维:我们接触了很多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可能创始人是技术背景出身的,特别重视技术和产品,他需要找好一个搭档。这些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做商务的人是走不了很远的。第二是要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短板。我们看过很多企业,企业家是董事长兼CTO,但是CEO给别人来做,如果能认识到这个能力短板也是可以弥补的。第三是很多投资机构进去之后,也帮他进行一个辅导、梳理,他自己也慢慢把这个能力边界提升起来,从一个科学家转为一个企业家,这个通常会比较难,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转换得比较好。这是我们投资机构投后管理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带着科学家一起跑步,一起成长,把他转换成一个合格的企业家,这个过程会比较痛苦,也比较漫长。

  高飞:也就是企业家本身需要有一个很清晰的角色定位,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是什么,有些是比较难的,需要有一个教育的过程。

  接下来我想继续问李总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全球化除了有产品的全球化,也有研发智力的全球化,智力资源也需要全球共享,这方面是否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我们怎么去做一些智力的布局,有助于我们产品的发展。

  李然:关于这个问题,我需要先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发展历程,深圳烯湾科技的创始团队主要来自美国特拉华大学和东京大学,是一批当时很年轻的创业团队,带着一根碳纳米管纤维和PPT就回到了中国。这是我们发展的起步,后面我们就开始注重加强研发实力,光靠本地化可能并不能满足我们,因为我们做的东西其实还是蛮新的,所以我们就开始在日本东京设立了一个工程技术的研发中心,在美国设立了基础材料研发中心,三地同步运营,利用三地的学术界、科研界的力量,助力我们进行产品开发。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对汇集全球的知识力量非常重视,我们也积极地跟全球范围内的高校、研究机构进行合作来助力我们的产品开发。当然,我们也非常注重本地的研发,我们也和国内的一些顶尖高校、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建立联合技术的开发中心。我们也在积极地布局海外的专利,进行专利出海,构建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护城河。

  高飞:也就是说我们的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而不是说一种转型,而是从一开始把全球化作为布局去做。

  李然:对,基本上是从海外回来,再出海,这样一个经历。

  高飞:接下来我再问一下张总,您刚才提到了全球化,如果进入了一个新市场,从您的角度有没有一些大概的方法论,可以给我们一些步骤。

  张园:这是很好的问题,普渡也遇到过。至于方法论,对每家公司,不同行业不同类型是不太一样的。但总体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大致是分三步:第一步是国际化,实际上就是做国际贸易,把我的产品和货卖出去。第二步是全球化,比如我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分支,借助他们不同的技术优势、产业链优势或者传播优势去做一些更具有国际化整合效果的事情。第三步是本土化,我再回到本土,从国际化到全球化,再到本土化,其实这个一定是最理想化的状态。到本土化这一部分,我们从技术、产品、内容、服务方方面面一定是最符合本土的特色和需求的。这个当然是最优路径,但本质上其实没有一家公司能做到这么理想的最优路径,所以大家也在不断地探索,特别是硬件公司还是蛮难的,前沿技术、地缘政治、文化认同差异等方方面面。所以理想的路径是这么三步,但是现实还是道阻且长的。

  高飞:确实理想很丰满,但执行起来有骨感的一面。接下来问一下关于生态合作的问题,因为很多中小企业往往更需要生态合作把产业带动起来,接下来我问一下胡总,作为一个成长型的企业,我们怎么建立生态上下游的合作把产品和技术更好地推广出去,不知道您有什么感受?

  胡益民:这个问题在我的从业背景里体会不算特别深刻,因为我们做的这个新材料,上游给我们的原材料是甲烷气体,很简单,我们当初把这个材料生产出来以后,发现还找不到合适的伙伴把它放大做应用,是这样一个背景。当年我们的董事长带领我们做了三年多,应该算是全世界第一家把石墨烯这个材料从工厂里面生产出来。后来我们发现把这个材料生产出来,应该我们是上游,但是下游的伙伴还在想怎么把这个材料生产出来。在那个环境下,大部分的科研、企业界都在想这个材料怎么生产出来,就是说没有大量的注意力在关注这个东西怎么在下游用起来。

  所以后来我们在深圳注册了现在的主体,主要做应用,这相当于是我们把材料研发、生产和应用一起在做了,尽管我们的规模很小,但是在细分方向和领域还是做出了一点成绩。当然,到了下游再往下,产品做出来之后,在商业运营上是需要合作伙伴的,这个就更侧重于市场运营这一块了,所以我的体会还不是太深,谢谢。

  高飞:我觉得您说体会不是太深是谦虚了,其实是自己把产业链往下做了,发现缺哪一环,就自己做了,直到有合作伙伴为止,这应该算是无人区拓荒的一条路。

  胡益民:是的,我们董事长有一个点评:我们走在一条前无古人的路上,放眼望去都是无人区,哪个地方有一个脚印,就是我们的烙印。

  高飞:接下来的问题请问一下谢总,您刚才谈了深圳的三个区位优势,但是现在很多区域,包括园区都各自有自己的优势,对于企业而言,这个优势需要一些创新点,比如提到财税政策大家有点无感,好像你有我也有,除了刚才所说的三点之外,我们从园区出发有什么创新点来吸引一个企业的入驻,您有什么体会?

  谢利民:这个问到我的专业方向上了,既然谈到园区,我就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园区的基本情况。我们园区是深圳新一代产业园,位于福田区的一个政府园区,总建筑面积是40万平方米,目前入驻的企业一共是130多家,主要的方向是围绕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刚才主持人问到这些企业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园区?以及来到园区之后,我们通过什么办法能够留住这些企业,并且为这些企业来提供价值?

  首先从大的市场的环境来看,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入驻到政府园区,这个和政府园区的政策,包括服务、市场价格有很大的关系。这也不是说这些条件市场化的园区不可复制,但确实是一个先决条件。这只是一个门槛,企业入驻到园区之后,如何能够把这些企业留下来,我认为这才是核心。现在全国内,包括大湾区,包括深圳各个区的企业,大家都会发现其实流动性很大,今天在这儿,明天可能就到下一个园区去了,但是真正能够把企业留下来的,或者是服务好的核心是什么?我理解本质就是能不能为企业创造实质价值?什么叫做实质价值?其实对于企业来讲,无非还是那两个字“赚钱”。你的服务,政府的服务,园区的服务,上下游生态的服务能不能帮企业搞到钱,这是核心。但是搞钱只是一个结果,它不是一个目的。过程是什么?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把企业的需求或者是服务分了六个板块。

  第一个是市场,这是核心。不管是政策也好,还是资金补贴也好,或者产学研合作也好,其实最重要的是转化成市场。我们在这一点上就带着企业,根据他的产品方案,帮他找针对性的客户,比如这次在高交会上我们组织了园区的18家企业一起参展,把定向的客户带给他,这很关键,也带着企业走出去,不仅在国内,也到海外去拓宽更多市场。

  第二个是资本资金。其实资金资本在市场上并不稀缺,稀缺的是低成本的资金。那如何去获取,我们跟银行,跟政府的补贴,包括跟政府投资基金一起去联动,找这一类的钱,这很重要。还有一类钱是比较稀缺的,是产业资金,现在很多企业的财务资金,坦率来讲不是最稀缺的,反倒是给他带来渠道,带来资源,带来指导性的,有帮助的资金更稀缺,这个是我们作为政府平台帮企业做的。

  第三个是产业政策。其实现在从国家到地方到省市,为了促进产业的发展政策非常多,但是对企业来说这个信息量很大,如何匹配这个政策需求,如何去获取到,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专业性,这一点我们作为园区也在做。

  第四个是人才,一方面是招聘,我们要解决他的从生产线的人才到管理的人才,到高层次人才,我们通过这个平台帮企业做链接,因为我们是政府园区,有这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是认知,要打开管理层的认知,让他重视质量,让他重视知识产权,让他知道整个国际形势和行业变化,这一点很重要。

  第五个是产学研,现在的企业同质化非常严重,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就是太卷,主要是因为大家的产品差不多,渠道差不多,到最后比拼的就是价格。但是价格一降再降,最终导致大家都没有利润,那怎么办?实际上应该加大投入,应该加大产学研研发的投入。

  高飞:就像刚才张总提到的与清华的合作。

  谢利民:没错,但是这一点,坦率来讲,我们接触的很多深圳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基因,由于自身的发展过程导致对产学研的投入不足,同时他会发现链接到优质技术、核心技术也比较难,这一点我认为深圳和合肥差距还是比较大,合肥很多企业对于中科大很多教授的研发进展是耳熟能详的,他说得很清楚,到什么阶段,到什么产业化的阶段非常清晰,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有待加强。这一点我们也希望能够把高校的产学研的转化和企业的需求做链接。

  第六个是品牌,品牌不是简单的通过两微一抖做宣传,更多是链接一些标准组织,包括一些国家的政策协会,相关品类的宣传,让企业把他的能力和能量宣传出去,酒香也怕巷子深,他需要打开市场,打开渠道,需要去做自我宣传。所以我们过往两年时间,把80%精力投放到80%的企业需求里面。

  曾经有一位领导问我说,你觉得所有企业是不是都需要园区服务,尤其是大型的500强的企业。我是这么理解这个问题的,所有的企业都是由人构成的,是人就有时间、经历、认知、能力上的短板和不足,通过我们的服务实际上就是要做他的协同。我们提出这个口号,我们要做企业的产业合伙人,外部合伙人,这个有点跟邹总所说的投后的理念很像,我们从他有一个想法开始,到上市甚至更远的过程当中,从他的行政、市场、品牌、产学研等等一系列的服务,所以我认为未来园区要更加重视产业运营和产业服务,把企业服务好,留在本地化,把人才留在企业里,才能做好园区服务。

  高飞:好的,感谢谢总,您的方法论非常完整,非常扎实,把刚才的观点契合非常完整。

  最后请周主任给我们收尾,从您的角度来看,对这些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没有共同性的建议可以给到他们?

  周平军:现在来看,国家虽然下了很大力气,从国家到各省市的专精特新企业才十万多家,这个量还是有限的。但是现在专精特新发展过程中,从刚才这些企业来看,确实还有自身某种程度需要克服和解决的一些问题,比如刚才的几位企业代表也说了,他们比较偏技术型,对市场、对营销,特别是管理还是偏弱的。而且我们这两年强调了要在细分行业占有率比较高,80%的省级专精特新处于首位,但是他们是在一个细分的行业领域,如果要继续发展,必须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展。

  第二点,因为这些企业偏技术型,某种程度他一定要克服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不能技术就技术,一定要有市场牵引和产业化的技术。面对这种情况下,他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平台,他一定要开放的,要对外打出去。

  第三点,现在他们的科研投入很大,强度也很大,他们融资的风险怎么分担?而且他跟银行去谈知识产权的专利抵押比较困难,因为专业性很强,这个风险怎么把控和分担?

  第四点,是处理好技术和市场的平衡,这是现在很多企业面临的难点。我刚到青岛看了一个小巨人企业,做得非常好,两三千万的利润非常好,但是这个老总讲他不愿意跑市场,更不愿意跟人打交道,还有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他也不愿意去参与。这些是企业必须要面对的情况,在这个情况下,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也需要加强,这方面除了企业自身,确实需要产学研、生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来使其尽快成长和壮大,比如让企业快速迈向资本市场,尽快地参与国际化的供应链和产业环节等等,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高飞:感谢周主任在很短的时间给了我们很清晰的方向,就是技术之外的问题是这些企业非常重要的短板,把这些短板解决之后,才能迈出死亡之谷,从小巨人成为真正的巨人,隐形冠军成为真正得冠军。

  非常感谢今天六位嘉宾的精彩分享,短短时间把专精特新的产业链从创新和市场发展,本地化、国际化,再到投资落地几个环节都讲得非常清楚。谢谢各位,我们今天的对话到此结束。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