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熙峰头条

熙峰头条

海南周刊 | 文豪们的书店情缘

时间:2024-05-09 20:23:25 出处:探索阅读(143)

原标题:海南周刊 | 文豪们的海南书店情缘

文\海南日报记者 张惠宁 通讯员 甘静

书店与作家,如同晚霞与落日,周刊都是文豪相得益彰的关系。有的书店书店出名完全是因为与大文豪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书店美名远播,可能是情缘因为自身成为写作者相聚的沙龙;有的书店长盛不衰,因为它已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海南文化地标,成为作家们心目中的周刊文学天堂。

鲁迅先生与内山书店

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和鲁迅故居不远处,文豪便是书店赫赫有名的内山书店旧址。可不要小看这家内山书店,情缘该店是海南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引入“开架售书”模式的书店,店堂里摆着长椅和桌子,周刊还提供茶水和点心。文豪当年的书店读者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看书聊天。这不就是情缘我们现在的书吧吗?不仅如此,不论金额大小,不论国籍,书店读者都可以赊账购书。书店老板日本人内山完造是鲁迅先生的挚友,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有着极深厚的渊源。

鲁迅在内山书店留影。

鲁迅先生一生爱书成痴,向来生活极其俭朴的他,购书时却是大手笔,从不吝啬。1927年10月,鲁迅先生从广州回到上海没几天,就去内山书店购书。当时的店员是这样形容他的:“从其穿着来看,不像能买得起书的人,因为当时的书每本至少要一二元。而这个人,一选就选了十几本,总共要50多元,已经超过我们一天的营业额了。”所以初相识时,鲁迅先生是以大客户的身份走进内山老板视线的。

此后,内山书店就成了鲁迅先生经常光顾的地方,“执笔乏了,或看书倦了,就荡到店里”。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28年到1935年,鲁迅先生累计去过内山书店五百多次,买书一千多册,绝对是书店的超级VIP客户。

内山完造是深得鲁迅先生信任的挚友,更是他的铁杆粉丝。他在店内打造了一个“漫谈席”,也就是文化沙龙,并专门为鲁迅准备了一张藤椅。这张椅子背靠入口,鲁迅坐在那里和国内外友人、当时的名人名家漫谈,就当时的政治、文艺局势自由地交流看法。在上海居住的近十年间,鲁迅先生的寓所距离内山书店始终不超过500米,他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书店,时常被人误认为是书店老板。内山书店因此得了一个雅号:“鲁迅的会客厅”。

鲁迅先生之于内山,是良师,是益友,是偶像。在内山老板回忆中,鲁迅先生的个性是那么鲜活有趣。他说鲁迅先生是“有清澄得水晶似的眼睛,有威严,哪怕个子小却有一种浩大之气的人。”鲁迅先生常用一口漂亮的日语给他讲笑话;先生爱看电影,曾邀他去看《泰山》,还经常告诉他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

1945年8月日本战败后,内山书店被国民党当局接管后停业。1947年末,国民政府以亲共之名将内山完造遣返日本,内山书店成为历史。上海人民为了纪念他,于1981年9月在内山书店原址立石纪念:“此店为日本友好人士内山完造所设。鲁迅先生常来店买书、会客,并一度在此躲避国民党追捕,特勒石留念”。

2021年7月,内山书店重新落户中国。

2021年,内山书店回归中国发布会在天津举行。经过多年的筹备,这家具有百年历史的书店重回中国,落户天津。“以书肆为津梁,期文化之交互”,内山先生的遗愿终于实现了。

海明威与莎士比亚书店

在浪漫之都巴黎,在静静流淌的塞纳河边、巴黎圣母院附近,有着“世界上最美的书店”——莎士比亚书店。

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e & Company)诞生于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书店的创办人西尔维亚·毕奇是一位美国人。在她的少女时代,她的父亲被派往欧洲工作,于是举家迁至法国。由于资金不足,一直梦想着在纽约开一家书店的西尔维亚,转而选择在房租更便宜的巴黎开了这家莎士比亚书店,店里主要以出售英文书籍为主,顾客可以买书,也可以借书。

有一位年轻人,几乎每天都到莎士比亚书店来读书,并且自称为“最好的顾客”。他就是后来写出《老人与海》等不朽作品的海明威。1921年,年轻的海明威以驻欧记者的身份移居巴黎。那时他很穷,住的地方条件也很差,莎士比亚书店成为他最好的去处。与西尔维亚初相识时,海明威还没有开始写小说。但怀揣文学梦想的他,在巴黎结识了一群有着共同梦想的年轻人,塞纳河边的莎士比亚书店给他们提供了一起朗读、讨论、交流、聚会的最佳场所。这里与其说是书店,倒不如说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学沙龙,海明威、费兹杰拉德、斯坦因等“迷惘的一代”都是沙龙的常客。这群年轻人后来渐渐崭露头角,莎士比亚书店见证了他们在文坛的崛起。

巴黎莎士比亚书店。

“如果你年轻时有幸在巴黎住过,那么你此后的人生中不论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回忆道:“在那条寒风凛冽的街道上,书店可是个温暖舒适的去处……”

二战爆发,德军入城,这个书店由于受到纳粹的骚扰而关闭。西尔维亚也被德国人关进集中营,六个月后才被释放。1944年8月,海明威已是战地记者。一进巴黎,他就带着战友去“解放”了莎士比亚书店。巴黎光复了,但心灰意冷的西尔维亚没有选择留在巴黎继续开办书店。后来,她把书店托付给乔治·惠特曼继续经营。惠特曼没有辜负西尔维亚的期望,莎士比亚书店后来成为世界文学青年的庇护所。在经营书店的一生中,他尽己所能,收留过大约4000个需要帮助的人。

时光流逝,岁月不老,莎士比亚书店,作为如今巴黎最大的英文书店,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世界各地游客前来打卡,还成为一些影视剧的热门取景地。而海明威与书店的故事,还将继续流传。

简·奥斯丁和哈查兹书店

英国作家简·奥斯丁,一生仅写过六部作品,描绘了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情。1797年,简·奥斯丁22岁时,伦敦皮卡迪利大街诞生了伦敦最古老的书店——哈查兹书店。简·奥斯丁是这里的常客,她从这里不断吸取了写作的勇气和信心。

哈查兹书店1797年由出版人和反奴隶制的战斗人士约翰·哈查德创立。220多年来,五层楼的哈查兹书店一直矗立在皮卡迪利大街,成为英国著名的文化地标。

简·奥斯丁画像。

哈查兹书店既保留了传统的精髓,又融合了时代的创新。哈查兹书商们以渊博的知识、专业性和书籍推荐而闻名。这个书店对于英国作家来说,就是一个文学的天堂。有资料说,当年简·奥斯丁在哈查兹书店买了一本安·拉德克利夫写的《奥多芙的神秘》,这本书直接启发她创作了《诺桑觉寺》。奥斯卡·王尔德也是书店常客,他在书店一楼的主桌前签售了许多作品,如今那张主桌获名为“王尔德的桌子”。

如今,在这家书店里,你能找到不少以原价发售的签售本。每年都有不少人为了和喜欢的作家跨时代的邂逅,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打卡。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张惠宁 甘静)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