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熙峰头条

熙峰头条

从上海回到沧源,傣族小伙缘何“离群索居”住进小窝棚?

时间:2024-04-30 10:56:00 出处:焦点阅读(143)

  原标题:从上海回到沧源,离群索居傣族小伙缘何“离群索居”住进小窝棚?

  一个身体没有任何异样傣族青年,从上住到远离寨子的海回伙缘何住田间小窝棚;每到饭点,家人把餐食放在固定地点,到沧家人走远后,源傣自己才去取……看着他“滑稽”的窝棚举动和孤零零的小窝棚,记者忍俊不禁。离群索居然而,从上随着采访的海回伙缘何住深入,记者内心渐渐被打动……

  01月30日,到沧在上海打工的源傣傣族小伙杨康,从上海回到临沧市沧源自治县勐角民族乡勐卡村老家。窝棚

  从东部沿海到西南边境,离群索居跨越1500公里,从上魂牵梦绕的海回伙缘何住傣寨竹楼和半年未见的父母妻儿就在眼前,但杨康并没有走进家门。他远远站在院子外与家人打了个照面,就跑到3公里外的田间窝棚里住了下来。

  “我没有哪里不适,但保险起见先自我隔离一下,过几天没事我就回家,你们不要担心!”面对家人疑惑的目光,杨康故作轻松地回答,抱起被褥,转身离开。

  其实此前一天,杨康就已经从昆明乘机回到了沧源。他没有第一时间回家,在沧源县城住了一晚,第二天到县医院作了抽血化验和CT检查,一切检查结果正常后,才敢回到寨子里。

  “从上海到沧源,途径五六个省份,坐过地铁、飞机、公交车接触过的人数不胜数,现在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高发期,开不得玩笑。”尽管没有任何症状、尽管检查结果正常,还是不放心住回家里,杨康决定先自行隔离14天。

  “不能因为我一个人,把全家人甚至全寨子都置于危险中,14天并不长,只要能换来全寨的安全,我愿意这么做。”杨康朴实地说。

    由于傣寨竹楼不利于隔离,他想起自家田坝里的一个小窝棚。在勐卡村,傣族群众搭建在田间用于劳作休息和存放杂物用的小窝棚随处可见,眼下正是农闲时节,田间没有村民,远离人烟的小窝棚正好可以用于隔离居住。

  今天已是杨康在田坝小窝棚隔离的第四天,得到消息的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来到了杨康的小窝棚隔离点。茅草顶、木板墙,狭小的空间、简单的被褥,勉强能遮风挡露。工作人员心疼地问:“晚上冷不冷?吃饭怎么解决?”

  “没事,可以克服!”杨康回答,在这里每天通过手机和家人联系,还随时向村干部报告身体状况。每到饭点,家人把餐食送来放在固定地方,家人走远后自己才去拿。

  工作人员又问:“一个人在这里无不无聊?想不想家?”一直笑呵呵的杨康突然红了眼眶:“很想,我儿子才3岁,女儿才11个月……”他强忍住哽咽,“想家人的时候就用微信和他们视频,家人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昨天,杨康又搬了一次“家”。之前住的小窝棚虽然远离寨子,但是位于路边,时常有人路过,避免接触别人,他又搬到了这个位于田坝中心的小窝棚。杨康还让家人送来了大米、锅碗和一些腊肉。“家人每天送饭也麻烦,旁边就有菜地,一日三餐我自己解决,家人也可以减少外出。”

  今天,杨康又多了一群“伙伴”。“舅舅知道我住在这里,于是把牛赶到附近,让我远远地帮他看着,和牛作伴,我也不会无聊了。”杨康笑道,“我在大山里放牛,家人安心在家,这样挺好的!”

  问及以后的打算,杨康说,隔离满14天后身体无恙就回家好好陪家人,至于还要不要外出,泼水节以后再做决定。

  这些天,杨康在的举动在寨子里传开来,16名近期返乡的傣族青年受到触动,也主动到自家田间小窝棚进行自我隔离起来。

  憨厚老实的杨康以及这群傣族青年的举动,让工作人员为之动容。

  当前,临沧市确诊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正处于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关键时期。临沧把抓好山区农村和边境一线少数民族地区返乡人员的管控作为重中之重,结合边疆多民族实际,以佤语、傣语、当地方言等音视频内容,通过村头“大喇叭”、移动音箱、宣传车,最大程度提高防控知识覆盖率和知晓率,增强少数民族群众防控意识。

  “群众有这样的防护意识,我们表示尊重。”临沧市卫健委副主任、市疫情工作指挥部疫情防控组组长鲁天福说,我们认真落实对返乡人员的相关管理措施并全力做好防控工作,相信有人民群众的主动自觉参与,我们就能筑起疫情防控最坚实的防护墙。”(记者 字学林 俸琴)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