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熙峰头条

熙峰头条

对话阿里云CTO周靖人:开源是唯一出路,通义千问和ChatGPT互有胜负

时间:2024-04-29 16:13:22 出处:娱乐阅读(143)

    

■开源是通义千问发展的最佳出路,也是阿里唯一出路。

■所有大模型玩家随时超越彼此,云C源通义千问的周靖体验感与ChatGPT互有胜负。

■未来国内大模型生态会收敛至最合适的人开状态

作者 | 闫学功

AI时代最开放的大模型——12月1日,阿里云CTO周靖人在发布会上对通义千问提出了这样的出路期望。一个月前的通义云栖大会上,他也同样将阿里云定义为“AI时代最开放的千问一朵云”。

这一天,和C互阿里云开源了通义千问720亿参数模型Qwen-72B,胜负这也是对话目前国内大模型开源的最大参数。至此,阿里通义千问共开源了18亿、云C源70亿、周靖140亿、人开720亿参数的4款大模型,以及视觉理解、音频理解两款多模态大模型——阿里云称之为“全尺寸、全模态”开源。

今年4月发布的通义千问,从8月起正式走向开源之路。据阿里云披露,截至10月末,旗下开源社区“魔搭”已有超过2300个模型,开发者超过280万,模型下载次数破亿。

开源是阿里云大模型最重要的战略,但这在业内并不常见。

不论国外的ChatGPT,还是国内的文心一言,都是闭源形式。在半个月前,全球知名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沈向洋在一个行业论坛上谈及大模型开源闭源路径之争。他认为,业内第一名一定是闭源,第二名他仍然踌躇不定,第三名才会是开源。

当时,周靖人就坐在台下。

在12月1日的发布会上,周靖人正面回答了阿里云一定要做开源的原因。“阿里云的初衷不是把模型攥在自己手上去商业化,而是帮助开发者,开源的策略与阿里云的初心完全一致。”在他看来,要在当下突破和创新大模型核心技术,开源是“最佳也是唯一的途径”。

巨头们争相布局的大模型,想象空间到底有多大?

10月下旬,联想展示了AI PC(人工智能个人电脑)功能,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畅想未来“每个人都能有个人大模型”。周靖人则描绘了更具体的图景:“大家可以想象今后每一个电子设备、生活的环节,从你早上醒来第一声闹钟开始,背后都有大模型的支持。”

他甚至表示,不远的将来,阿里云再举办沟通会,他希望全程用通义千问来回答问题。

大模型未来能为行业和社会带来什么?目前国内有200多个大模型,未来生态将更繁荣还是迅速洗牌?通义千问与ChatGPT目前差距多大 ?令人振奋的超级人工智能(AGI)时代何时能够到来?

就上述问题,12月1日,阿里云CTO周靖人在通义千问发布会后做了一场闭门分享,雪豹财经社也受邀参与,以下是对话实录(内容经摘编):

通义千问和ChatGPT 4.0互有胜负

Q:阿里云在三季报发布后宣布,坚持更长期的投入及优先公共云的战略调整,大模型是否会有相应的策略调整?

A:我们从年初发布至今整个策略都没有变化,即一方面做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做生态,提供模型的能力。阿里CEO吴泳铭提出的战略调整,也跟整个大模型社区的发展方向非常吻合,没什么具体的差异。公司最近会把技术工作路线更加明确下来。

Q:很多大型厂商选择了不开源,阿里云为什么要选择开源模式?

A:我认为是大家站位不同。在过去10年内,整个开源社区蓬勃发展,今天我们要让更多技术和更多人参与进来。开源社区是最佳的、也是唯一的途径。只有真正从心底去拥抱开放的生态,去促进开发者社区的发展,才能将我们的技术融入到各行各业,最终帮助整个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阿里云的初衷不是把模型攥在自己手里,或者做商业化,而是帮助开发者。我们的开源策略,跟整个阿里云的初心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不光在模型方面开源,数据库、技术等也都贡献到开源社区。今天AI的发展,一定不是由一家公司完成的。不管谁有最强的模型,如果没有开放的技术和经验,是无法在各项应用场景中落地的。

Q:在大模型能力上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的差距是什么?

A:科技创新上,原则上是大家你追我赶,都在做非常中长期的一系列探索,在这个时间点或许有差距,但也许差距在缩小,甚至扭转也有可能。这就是科技创新的魅力。

我们能看到(和ChatGPT)之间有一定差距,还有需要提升的空间,但是不能妄自菲薄。比如多模态等,国内很多产品也能做到ChatGPT的水平,甚至超越它。通义千问和ChatGPT 4.0在使用体感上,是互有胜负的。

Q:通义千问与其他闭源模型相比水平如何?

A:讲到评测指标,国外的Hugging Face在全球比较有影响力,它有一系列测评标准,会展现一个客观的评价。当然,不是所有闭源模型都会参与测评。在Hugging Face上,我们在开源14B的时候是非全模型排名第三,72B发布之后我们会继续等待测评。我认为我们可能会登顶。

编者注:Hugging Face是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公司,它发布的各项关于AI公司的榜单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时代周刊》今年首次发布的全球百大AI人物中,有两位来自Hugging Face。

Q:Open AI 最近选择了Agent作为下一步开发方向,你们有什么思考和跟进?

A:Agent这个概念不是Open AI最近提出的,但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型利用的领域。目前我们社区已经贡献了很多关于Agent的开发和创新,接下来每个月都有相关进展,包括如何帮开发者搭建这样一个Agent,也会有一些新的功能推出。

编者注:Agent可以理解为“智能业务助理”,它具有人类的思维,在大模型技术驱动下,以自然语言为交互方式,高自动化地执行和处理专业或繁复的工作任务。

AI时代:大模型将改变日常生活

Q:联想未来将会发布与阿里云合作完成的AI PC(个人电脑),大模型会给PC带来哪些实质性影响?

A:与联想的合作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希望不单单是在复杂和昂贵的机器上使用模型的能力,而是把它带到各种端。当我们真正进入AI时代,大模型将改变日常生活,模型服务在各个领域无所不在。今后每一个电子设备和生活环节,从早晨的闹钟开始,都会有模型的支持。我相信很快会进入这样一个时代。

Q:未来是否会和更多硬件厂商进行合作?

A:目前已经有不少硬件厂商在洽谈,我们的心态是非常开放的。之所以开源,就是为了不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家厂商,而是有更多开发者和硬件厂商一起来参与、推动。

Q:怎么看待大模型在C端和B端商业变现的机会和价值?

A:我们要做是生态的方方面面,所以当前更加关注的是模型本身。在to C和to B方面应用的探索会有一些,但还没有到井喷的状态。模型的应用是没有to C和to B之分的,但我们也希望模型的能力能够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接下来会看到一些创新,也许今后几个月,我们就会聊到一系列应用,以及如何帮助到to C和to B的产品。

Q:阿里云认为实现AGI还要多久?

A:AGI已经成为社会性的话题,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我认为现在谈AGI还太早,因为还有很多技术难题,还有很多长足的工作要做。由于ChatGPT的爆发,让一年前不怎么关注人工智能的人现在都在关注,我作为技术工作者感到欣慰。但从整个技术发展来看还需要很多时间,请大家给予更多耐心。不要今天关注一个热点,3个月没爆发,大家就淡忘了。

编者注:AGI可以理解为超级人工智能,Open AI将其作为最终目标并写在公司白皮书中。它如此定义AGI:“一个高度自治的系统,能在多数有经济价值的工作上超越人类。”

Q:通义千问会将技术产品优化和商业化落地当成重点,还是像Open AI一样将AGI当作愿景?

A:我们做的工作其实是没有人指引的。通义千问首先是追求技术的卓越和极致的技术探索。如何能够把模型的方方面面提升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研究课题,这方面一定是我们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但在这个时代,科研、技术、产品这几个维度是更有机地联合在一起的,没办法像以前分得那么开。光埋头苦干做研究,不做技术产品、不做技术生态,在今天也不行。这就是为什么通义千问是一整个通义模型家族。我们不断追求技术突破,同时也开源自己的模型,帮助整个生态繁荣。我们还做产品,包括通义千问App、网页版产品。

200多款大模型的优胜劣汰

Q:通义千问在技术上还面临哪些挑战?

A:整个大模型还处在发展初期。不管谁家的大模型,都还有很多提升空间。今天的模型具备视觉、听觉的能力,但如何像人一样思考、去识别万物,所有大模型都还有一定差距。通义千问产品这次推出了视觉模型能力,对图片的理解在很多层面是超过ChatGPT 4.0的,但距离人类的认知能力还有一定差距。

如何让这个模型有更多思维能力、像人一样去思考,这方面才刚刚起步。我们当前有非常多要解决的技术难点,这也是为什么接下来每个月都会有一系列技术突破。整个通义千问模型的升级能力远远没有结束。

Q:实现了从0到1后,是创新更重要,还是推广产品更重要?

A:追求技术的卓越一直是阿里云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所谓从0到1和从1到2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在做突破。从0到1非常难,因为要探索一条新的道路。但继续把产品技术打磨好,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其实也隐藏着非常多的技术难题和投入。

Q:上一次开源14B反响不错,为什么要再去开源更高的72B?哪些场景是14B无法解决的?

A:14B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但模型的能力还在不断发展中,创新技术的突破一直没有停止过,14B更往上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这是推出72B模型的初衷,今后14B和7B也会有升级的版本出来。

在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开发环境,大家对模型的尺寸、能力及背后使用的资源有不一样的考虑,有时会追求极致的性能。我们不应该用一个模型、一个尺寸,要求大家对接所有的场景,而是应该把选择权留给开发者和企业。

Q:国内已经发布了200多个大模型,需要这么多吗?合理的生态是什么样的结构?

A:任何一项技术都有一个蓬勃发展并快速迭代的周期,最终也可能受技术、商业等各方面的约束而收敛。生态的好处,就是它自己会收敛到合适的局面。

今天我们有200多款大模型,能够感受到科技界积极拥抱的态度。今年1月时大家还感觉很消极,觉得跟海外差距很大,到12月已经没有这样的感觉。我相信整个市场、整个生态也会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也会收敛到更完整、完善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的魅力。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