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熙峰头条

熙峰头条

消失的露香园,传世的顾绣

时间:2024-05-05 11:01:15 出处:百科阅读(143)

原标题:消失的消失香园绣露香园,传世的露的顾顾绣

露香园消失之后,在老城厢只留下一连串的传世地名。图片来源:《档案春秋》

晚清时期上海的消失香园绣一次大爆炸,三大名园之一的露的顾露香园从此夷为平地。然而,传世时至今日,消失香园绣已经消失的露的顾露香园又伴随着顾绣的传承,成为“活在当下”的传世历史记忆。物质或许会湮灭,消失香园绣但文明之火必生生不息。露的顾

沧桑风华消失的传世名园

许多到访上海的游客,都听过人民路附近有一条“露香园路”。消失香园绣但是露的顾,慕名而去却不见名园,传世所见唯有一片片现代化的小区和高档的别墅。即便许多老上海人也说不上来,这个传说中的“露香园”究竟在哪里。

其实,露香园是一座消失的名园。

露香园,与豫园、日涉园,曾经并称“明代上海三大名园”。早在明代中后期,东南沿海的名商巨贾、士人官吏中开始流行修建园林。嘉靖年间,有一位名叫顾名儒的官员卸任回到上海,在城内黑山桥购买了土地,兴建起私家园林,取名曰“万竹山房”。

顾名儒的弟弟顾名世后来在万竹山房东西两侧开辟旷地,修建池塘,施工时掘出一块石头,上面刻写着“露香池”。这三个字笔迹俊逸,被认为是赵孟頫的手笔,于是顾家便将自己所建的园子称为“露香园”。

顾家修建这座园林,前后十余年,耗资数万两之巨,最终形成了占地四十余亩的规模。顾氏兄弟都是擅画之人,有极高的审美。露香园依据古图画的山水亭台布局构建,集有露香阁、碧漪堂、阜春山馆、积翠冈、分鸥亭、独管轩、大士庵、青莲池等景点。

明代上海名士朱察卿《露香园游记》载:露香园亭台楼阁,假山池沼,绿树丛林,俨然蓬莱仙境。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则在《游练川云间松陵诸园记》中感叹露香园精巧宏丽,仙山楼阁,错落有致,非人力所能及。

露香园中的林木也颇为讲究,顾氏建园时特别引进了北方优良桃树种,所产水蜜桃一时成为上海名产。其豪奢程度,可见一斑。

明末清初上海人叶梦珠是顾家世交,他在自己的笔记《阅世编》中曾这样写道:“水蜜桃,惟吾邑顾氏露香园有之……”为友人骄傲之情跃然纸上。

维持这样的园林需要相当的财力。在明末,叶梦珠尚年幼时还见过露香园,不过,当时园林已经损毁严重,“亭榭山水,尚存什一”。而到清顺治丙申(1656年),顾家后嗣顾寿潜去世后,他膝下无子,露香园便逐渐荒芜。

到了康熙初年,清廷一度将露香园旧址建为水师兵营,水师撤离后,这里便成了废墟。叶梦珠在《阅世编》中不无叹息地写道:“康熙初,移驻水师,有司度地,启建营房,乃即其废址,夷山堙谷,榷枯伐朽,纵横筑室,宛然壁垒矣。今兵归海外旧伍,所建营房,又为瓦砾荆榛之地。”

这不禁让人想起曹雪芹的名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沧海桑田名园成平地

但是,露香园的劫难尚未度尽。

道光年间,时任上海知县的黄冕,不忍心看到一代名园陨落,就邀集当地富户,将废墟修缮,恢复部分景点,让昔日名园浸浸然有复兴之势头,又在空地之上,修建了义仓。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廷加强海防,上海也积极备战。露香园义仓改为火药仓库,堆放了大量的火药。毛祥麟所著的清代笔记《墨余录》中说,积累的火药有四万五千余斤。

遗憾的是,看守人员低估了火药的威力,疏忽马虎,1842年4月18日(农历三月初八)傍晚,存放在园中的火药突然爆炸。

《墨余录》中描绘了爆炸时的情形:药性陡发,轰霆一震,天地晦暝,咫尺莫辨。遥见浓烟如墨,高接云间,而其地房舍尽为灰烬矣……

结果是,看守的官兵十余人当场炸死,附近百姓伤亡无数。

爆炸发生以后,这里被夷为平地。昔日的繁华如梦幻泡影。到了清宣统年间,一部分土地被开辟为菜场。今天,露香园路西有条叫“菜市街”的小路,就是因这个菜市场而得名的。另一部分土地则拨给刚成立的县立万竹小学(今上海市实验小学),用来建造新校舍。

沧海桑田,一代名园最终消失于世间。

沧海遗珠传世的顾绣

露香园消失之后,只在世界上留下了一连串的地名:露香园路、青莲街、阜春街、万竹街等,均由露香园及其景点名称而来。听着这些地名,仿佛让人凭借一个模糊的身影,去追忆一个人邈远的芳华。

但是,露香园的故事并没有因为它的彻底消失而中断,它还给人们留下了一颗明珠——顾绣。

原来,顾家原本就是绘画扬名的文化家族,顾家的女子耳濡目染,往往酷爱绘艺、书法。顾名世之妾、顾家第一代绣女缪氏,就将传统的刺绣技艺与绘画技巧结合,形成了独具风貌的顾家绣法。

露香园传到第三代,顾名世有一个孙子叫顾寿潜(字旅仙),这位顾家子孙性情洒脱,不在科考上钻营,但是继承了家族擅长画画的传统。据《同治上海县志》记载,连当时的大画家董其昌都很欣赏他的画法,他的画在当时也是人们争相收藏的对象。顾寿潜的妻子韩希孟,正是顾绣名家中造诣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韩希孟出身名门,自幼学画,颖悟非凡。她继承了缪氏的绣法,参以绘画技巧,进一步完善了绣法。她可将丝线劈为三十六丝,其劈丝细过于发,而针如毫。这种刺绣品的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与画的质感相近,故称“画绣”,又因出自顾家,被叫作“顾绣”。

在《阅世编》中,叶梦珠给予了顾绣盛赞——巧夺天工!

后来由于顾寿潜无子,顾氏家道中落,顾家女子开始独撑门户。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青年守寡,出于生存之计,她开始设立刺绣作坊,广收门徒,传授顾绣技法。

顾绣的精美使得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争相购藏,一时间身价倍增。据《阅世编·食货》记载,光是“尺幅”“素精”的顾绣都值好几两银子,全幅高大的甚至可以值上“数金”。

20世纪初,顾绣几经沉沦,一度曾濒临失传。20世纪70年代,在“挖掘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号召下,顾绣传人戴明教被聘授徒传艺,顾绣得以恢复传承。

2005年2月,上海市文广影视管理局在全国率先向一批民间艺人发放“艺术津贴”,南汇锣鼓书和青浦田山歌、顾绣的27名民间老艺人获得首批津贴,这让顾绣获得了更多的传承动力。2006年5月20日,顾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物质可能会消失,艺术和文化却可以旷古长存。一百多年世事变幻,当昔日的繁华已成传说,美轮美奂的顾绣依然续写着露香园的传奇。

(摘编自《档案春秋》)

顾绣在松江

顾绣为我国传统名绣之一。它以著名文人的画为蓝本,用比头发丝细得多的真丝绣成。绣法精致细腻,不留针痕线迹,严格按照原作配色。因而所绣的人物、山水和花鸟等,保持了画面原有的风采,没有板滞之感,同原作放在一起,几可乱真,故有“画绣”之称。自顾绣问世,赞颂不断,吟题屡见不鲜。

顾绣问世以来,历享盛誉达数百年。其高超绝伦的艺术声望,在祖国绣坛上为社会历史所公认。它以独有的艺术特色,与祖国湘、粤、蜀、苏四大名绣相辉映照。1947年、1980年出版的《辞海》,对顾绣都有记载,称顾绣“居于苏、粤、湘、蜀四大名绣之上,不愧为中华民族刺绣史上的明珠,东方的瑰宝”。

明清时的志书中记叙顾绣的就有《崇祯松江县志》《康熙松江府志》《乾隆十九年上海县志》《乾隆四十九年上海县志》《嘉庆松江府志》《嘉庆上海县志》《同治上海县志》。其中,《崇祯松江县志》记述为:“顾绣斗方作花鸟,香囊作人物,刻画精巧,为他郡所未有。”而对顾绣的专著和评论,在数百年来的书海刊林中,也不鲜见。如明清时期的《寻乐斋诗集》《阅世编》《南吴旧话录》《沪城备考》《淞南乐府》《墨余录》《骨董琐记》《五茸志逸》《上海县竹枝词》《存素堂丝绣录》《姜绍书无声诗史》《绣谱》以及1911年后的《顾绣考》《顾绣源流考》,对其都有品评和荐介。

松江乃文人荟萃之地,当地名人盛赞乡土之名绣也大有人在。1634年(明崇祯七年),官居礼部尚书的云间派大书画家董其昌,见到韩希孟方册(临宋元名迹)惊叹为“技至此乎?”“非人力也!”并为露香园顾氏赏绣八骏图方册作题跋:“君子观此册,有过于黄荃父子之写生,望之似书画,尝行家迫察之,乃知为女红者人,巧极天功错奈矣!”

明末江南复社重要人物,抗清名将陈子龙对顾绣推崇备至:“若韩绣花鸟草虫,生气回动,五色迸发,即薛夜来,苏蕙兰未能妙诣至此,或天孙织锦手出现人间耶。”1821年(清道光元年)刊行的《绣谱》(丁佩所著)中,也赞顾绣“以针为笔,以缣素为纸,以丝绒(线)为朱墨、铅黄”,简直和书画一样。

顾绣在明万历至崇祯年间处盛期。至清中期随着技法外传成为手工业之一大端,对苏绣影响甚广。同时,也因“工巧渐不如前”,其特色风格走异,到清末已不再见有价值之珍幅。顾绣濒临失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松江县工艺品厂成立顾绣组,顾绣正式恢复生产,使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顾绣,在松江重新问世。

(摘编自上海地方志《顾绣在松江》专题)(楚九歌)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